December 6, 2008

Pigskin #2: Every Game Matters

"Every Game Matters"是大學足球的slogan。

的確是,在以"交叉比較後之心證"作為決定排名所屬的投票意向基礎之情況下,單場比賽的重要性早就從季前就開始了,因為前一球季最末場的表現是決定各隊季前排名的最大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上季最末場對戰比數將是開季排名的心證基準點,也決定球隊是否佔據有利出發點。

而隨著球季開始,每一聯盟每一球隊的每一場比賽都決定了該週選票流向的基礎。甚至如果當球季末排名出現爭議時,該季任何一場球的表現都可能成為焦點球隊彼此爭論排名正當性時的引用素材,也因此影響到最終選票。

這樣的排名制度讓大學足球充滿瘋狂與熱情,但也成為口水戰最多,最爾虞我詐的運動!  因為當 “沒有季後賽,每場例行賽就是季後賽“了。換句話說,對於有志追逐全國冠軍的學校而言,沒有季後賽(無法先晉級再說),也就代表了沒有犯任何錯的空間。不僅在與其他豪門強校強碰,全國轉播,世仇戰,棘手客場這些挑戰時一定要贏,甚至於弱隊打時“贏不夠多“也不行。

另一方面,自己通通贏也還不能保證就是最後冠軍,別忘了,全國有119隊。所以還得詛咒別人輸,尤其是輸給肉腳球隊更好。再加上大學足球一個禮拜只打一場,所以球迷們有一個禮拜的時間去烘陪對比賽的期望與對其他球隊下降頭,然後將所有的熱情在禮拜六集氣爆發出來! 

大學足球的每週例行賽也因此受全國矚目,甚至讓球迷多台轉播看整天(全國學校的比賽幾乎都在週六比)。而這樣的情形更隨著BCS(Bowl Championships Series)制度的實施而更加顯著。

前所提,排名制基本上是mythical,尤其是有不同單位的polls(如AP, Coaches Poll及UPI polls)同時存在,以及各隊賽程強度難以公正判斷的情況下,排名的爭議似乎成了常態。在這樣的氛圍下,BCS在1998孕育而出,試圖去統一各Polls的結果與"客觀"地評論賽程強度的差異。

最簡單地說,BCS基本上是決定全國冠軍賽兩個名額的選隊系統。以2008年為例,它的公式考量了三個components(各佔總成績1/3),包括a) 教練投票的USA Today Poll, b)由各路人馬所投的Harris Poll, 以及 c) 六組電腦的平均排名評分。年終在BCS排名最高兩名的兩隊,就成了打冠軍賽的當然選擇。

BCS也相當程度增強了"Every Game Matters"的特色。當排名都轉換成公式時,全國球隊的成績都完整呈現在全國投票者,球隊,球迷的面前。看一場比賽的結果是如何影響當週排名積分的變化成為既定的話題,要如何打比賽(style points)來增加下週的潛在積分也成了教練所需思考的策略。 

但這一個充滿理想性的制度真得解決大學足球長久的爭議嗎? 如果是的話,又為何每年都在改公式呢? 

4 comments:

wc said...

what the hell OU could jump over Texas in Big 12 and play BC$ national title game later?
Mack Brown was too conservative on scheduling this year?

YFC said...

班代咧~~這幾篇去外面影印店印一印簽一簽發一發了。

本來也沒想到打這麼好,更沒想到我們被TTU打敗,然後OU在後面幾場硬仗都贏了。

不過我變心了,我喜歡Gator,那個Tim Tebow好讚啊...XD

A-Pang said...

就是被婊了啊,這兩篇都是在鋪陳我們被婊得多慘,不過實在沒時間好好寫。

鍾教授真犀利,提到"BC$",這也可以大做文章。

看到Tebow,我就覺得VY被婊。沒比VY厲害,卻拿Hesiman。不過要靠他擊敗萬惡sooners了。

YFC said...

說實話, Tebow 跟 Bradford 實力差不多,可是Tebow明星氣質好一點。這也是進軍職業的本錢。老天賞飯吃啊!

不過美國的運動不就是錢砸出來的嘛,獎金,廣告,賭資,蓋場地,養球員教練。還有,啤酒!